|
文化,让城市更美好
杭州市台办 2013-05-26 15:04:41
【作者介绍】台湾师大大学东亚学系硕士班二年级研究生,曾为《都市快报》中国新闻部记者,居住于下城区武林广场附近。 暑假,杭州溽热。吃过晚饭,我和老公手牵着手走去对面的巷子,准备买点毛豆回来当下酒菜,那会正值伦敦奥运会。走到店门口,发现人家已经关门,就信步走到了西湖文化广场的博库书城,给老家的小外甥们挑了几本儿童读物。 还早,比赛也没开始,就拐过去新远电影城,看了几天前上市的《冰河世纪4》。看完已经十一点,我们又手牵手沿着中东河,走在夏日的晚风里,目的地是租住的三室一厅其中的一间。 开场白写这么些,是想说,尽管蜗居在高房价的杭州,但这个城市独有的城市与自然的亲近感,让人很容易产生幸福感。 不止一个人说过这种话,一个月前,台湾导演吴念真在枫林晚书店与杭州读者私聊,他说:“这是座能让人静下心来的城市,也是我在大陆见过最像台北的城市。无论是人们行走的步伐、建筑的高度、气候温度还是房屋的颜色,都有着共同的脸谱。”另一个台湾作家张典婉(她是带领我认识台湾最重要的朋友),也说过这样的话,她的理由是,杭州城里几乎听不到汽车按喇叭的声音,车子居然还会让行人。 在台北生活一段时间就会发现,其实台北的机车轰隆,车子很少让人,气候比杭州潮湿,建筑大部份比杭州老旧,但是什么让人觉得两者如此相似?我琢磨出的答案,是一种生活感,一种人与人间有情的舒适度。 文化就在巷子里 但若论生活的丰富度,尤其是文艺生活的层次,台北高出杭州许多。 随便走进台北的任一捷运站、咖啡馆、二手书店,都可以拿回一堆制作精美的DM(direct mail advertising,赠送的广告/海报),上面的讯息会让人以为这座城市的每座展馆都有展览在展出、演艺厅都有演出上演,文艺空间总在举办沙龙、对话分享、小型的LIVE演出。这是一座充满生机的城市。 当然,其中只有一部份免费,不过大部份也是我这个穷学生能支付得起的,一般都在400元(新台币,以下同)左右。每个月的月初月末,我都会把拿来的DM看一遍,找出其中感兴趣的,最好免费或收费微薄的文化活动,规划在自己的行事历上,虽然不一定每个都有时间去参加。我去过永乐座二手书店听张铁志和台大教授林国明与陆生台生的对谈,去行天宫附近的锦州公园看“舞工厂舞团”“文化就在巷子里”的小区表演,去邮政博物馆看情人节邮票特展,去市立美术馆看陈澄波的画展,去国家戏剧院看云门舞集的《九歌》…… 交换生们的活动也许比我安排的更丰富多元,但我有一个特别经验值得分享。上学期的每周三下午,我都在台北市立社会教育馆学习生活插花技艺,而这是我多年来一直想学却未能实现的心愿。学费仅900元,花材费约每次300元。 每年分春秋两期,台北市立社会教育馆在馆内和大稻埕艺苑会开设面向大众的文化艺术研习班,开课的内容丰富多元:钢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二胡、古筝等民乐吹奏,歌仔戏、客家戏、布袋戏、昆曲、黄梅戏等戏曲技艺,压花、拼布、织绣等手工技艺,有氧舞蹈等健身活动,插花、茶道、剧本写作、吟诗等文艺创作…… 每周三下午2点走进社教馆,大厅里永远有50岁上下男女在客厅表演独唱、合唱、独奏,身旁就是学员们专业或业余的画作展览,右侧角落,象棋、围棋的爱好者安静地在下棋、观棋。 5点插花课结束,我拎着新学的作品,在大厅内看其它老师们的插花作品,在歌唱、器乐演奏或吟诗的声音中,看完展览,然后坐“0东”次公交车返校。在信义永康街口下车,沿着永康街走向和平东路。 市民的文创空间 如果社教馆的庶民艺文生活是当地政府主导的,那永康街所代表的市民文化是这个城市文化的另一面。 从路口往永康公园走,我会经过历史文物咖啡馆“秋惠文库”,从福建漳州传到台南再至台北的“度小月担仔面”,永康公园,开门迎客不收茶资的冶堂,一直有新展览的一票票人画空间,装潢如上世纪八十年代风格的波士顿理发厅,大隐酒食为代表的日式居酒屋,昭和町文物市集。最让人心动的是隐藏在丽水街、青田街、泰顺街之间(中为永康街)的各色咖啡馆,是我每个周末寻找咖啡的集中地。 辐散到我现在居住的温罗汀圈(温州街、罗斯福路、汀州路),这里就是传说中台北文青的聚集地。二手书店、独立书店、咖啡馆、手工艺品店、创意空间……人总会被吸引走进,如同艾丽斯走进了她的魔幻森林。走在这些以浙江地名命名的街道,时间变得停滞,因为文艺变成了生活本身。或者说,文艺深入生活,就变成了文化。 文化即是生活 “文化即生活”,原话应该来自著名作家龙应台女士。1999年底,她回台出任新设的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第一届局长,提出了“文化深入生活”、“传统走出现代”、“本土走向国际”三个发展方向,并努力“文化与教育结合”、“文化与小区结合”、“文化与产业结合”、“文化与国际结合”,企图建构全国第一个“市民的文化局”、“辅导而非指导的文化局”,接下来的历届局长都是在细化和完善她的架构。 从我一年多的台北生活来看,龙应台女士的“文化与小区结合”理想应该大抵实现了。除了每年不同时段举行的大型文化活动季:台北艺术节、电影节、诗歌节、儿童艺术节、台北世界设计大会、台北文学季、汉字文化节、台北古迹日等,“文化就在巷子里”等艺文或行走活动常常走进台北大街小巷,人们更了解这座城市,因之更热爱,包括我这样的外地人。 查看台北市文化局的网站,会发现他们对三类型的艺文活动有特殊补助:对专业艺文团体的补助,对小区文化活动的补助(包含文化生活纪录、艺术教育推广、艺文活动、文化空间美化),对弱势群体的关怀补助。而小区的总体营造,也被列为与文化产业、国际文化交流同样重要的业务内容。 在城市不经意的角落,会发现更多的惊喜。在民众的私宅中举办的个人画展,在地铁站走廊中展出的业余画展,在咖啡馆甚至餐厅举行的文化沙龙——一次与同学在泰顺街一家不起眼的餐厅用餐,竟然发现里面有一个小小图书馆,还有一个空间留给师大的毕业生做毕业画展。 培养本土文化人 “文化,能带给人不同于政治的一种思考。对矛盾对立严重的社会来说,文化人的努力可以很大程度地缓解这种矛盾。如果香港的文化人能从族群认同、社会认同这些角度的思考,香港与大陆的对立情绪或许不会那么深。”我的朋友谭端说,“台北的文化建设也是一步步来的,连文物保护都是从最基本的开始,慢慢才会有细化的条例和一个个的专案。” 谭端曾经在大陆有过十年财经记者经验,目前在台湾从事口述历史记录,也承接其它的文化策划、推广活动,多次申请文化局标案和补助。“码头建好了,船自然会来停泊。”从他身上我想到的是这句俗语,与其花大价钱从外面请专家、艺术家来驻村,不如营造好自身氛围,培养和扶持本土的文化人,而这,其实才是一座文化之城,最重要的支撑。 “琴棋书画诗酒茶”,杭州有独特的茶文化,一说到酒,总会想到曙光路的酒吧,书店里的晓风、纯真年代、枫林晚、蓝狮子,是假日的好去处。但如果要让这座城市更具幸福感,更具“生活质量”,文化,要走进巷子里,走进寻常百姓的根据地——小区。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世博会的口号无法避免人们的取笑,倘若有情如杭州的城市,再多一点文化的浸淫,会让城市的生活更加美好。 |
| 新闻推荐
|
杭州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版权所有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中山北路631号晶晖商务大厦20-D座 邮箱:htx@hztaixie.org 电话:0571-87161107
浙ICP备110256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