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读杭州文化,从免费开始
杭州日报 2013-11-20 10:05:46
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特别报道 记者 王夏斐
不久前,杭州图书馆在阅览室的开放空间里举办了一次摄影作品展。 什么是“开放空间”? 比如这次展览,就是在杭图二楼开放区域的每个书架的侧面,整齐地挂上一排排的摄影作品,过道上也由支架支撑摆放着不少作品。 作品前,有不少路过的读者驻足欣赏。 在这个无“门槛”的图书馆里,免费办展已有多年,但此次摄影作品展却十分特殊——第一次选取开放性空间设展。 这是杭州图书馆在探索展览模式上的首次“试水”。 在这之前,图书馆大多采用封闭空间进行展览,并不能吸引读者特意“走进来”。而开放性空间的展览,吸引到了更多的读者,同时也让读者们在不经意间与作品进行了交流。 “文化形态是相通的。图书馆不仅是一个阅读空间,同样也可以成为一个展示空间,让读者在行走图书馆的不经意间,就能够获得文化的浸染。”馆长褚树青表示。 正如他所说的,因为有了无“门槛”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空间,我们这座城市为广大市民游客品读杭州文化提供了众多免费的社会学堂,也成就了一段段佳话。 难以复制的办馆理念 秋末初冬的杭州,寒意袭人。可推门走进杭州图书馆刹那,却有种如沐春风的暖意。 明亮安静的阅读空间、高大厚重的红木书柜、丰富舒适的音乐分馆、典雅别致的书房模式……这些都可复制。 难以复制的,是这座图书馆“平等、免费、全民共享”的办馆理念。 新世纪初,国内图书馆学理论界有过一场公共图书馆借阅是否应该收费的争论。“变与不变,是观念问题。”褚树青说,图书馆为了管理,设立了许多阅读规范,虽然把读者管理了,但为所有人群服务这种最大程度开放的服务没有了,“所以上个世纪末,很多人情愿到书店而不去图书馆,因为图书馆清规戒律太多。” 在冲破上述争议之后,杭州图书馆开始了免费开放的道路。2003年,杭州图书馆决定对所有读者开放。“公共图书馆其实和公园以及其他公共设施一样,应该对所有人开放,读者只需要遵守杭州市市民准则就可以了,我们又何必去制定多余的规则。” 当时的褚树青还在思考拆掉另一个“门槛”,让城乡区域一体化。同年,杭图和萧山、余杭和5县(市)的图书馆进行联网,实行“一卡通”,读者可在杭图和萧山、余杭和5县(市)任一图书馆借阅,这是国内图书馆首次实现城乡区域一体化。 2006年6月,杭图及其所属县市的15家图书馆签署“杭州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公约”,宣布全部实行免费服务,杭州成为国内首个实行“公共、免费、无障碍”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城市。 从2008年起,杭图又开始对所有前来借阅书籍的市民实施免押金免服务费,外来务工人员只要所在工作单位出具证明也可享受这一待遇。 目前,在杭州已建立以杭图为中心馆,区县(市)馆为总馆,乡镇(街道)馆为分馆,村(社区)图书馆室为亚分馆的公共图书服务网络,方便市民就近借阅。 十年间,杭图引领全市图书馆界从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实践,实现了杭州公共图书馆业务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及跨越发展,公共图书馆的“杭州现象”上升为“杭州模式”。 没有先例的免费开放 同样是2003年,杭州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抛出了一则消息:市属所有公办博物馆、纪念馆全部免费开放。这在全国尚无先例。 “当初下这个决心,是出自杭州实际。”市园文局长刘颖说,在没有免费之前,工作人员到学校、社会团体宣传,苦口婆心,却因为“你们要收门票”而收效甚微。从旅游的角度,少有游客将博物馆作为到杭旅游的目标之一。门票作为一道门槛,游客更加不来。“如果没有人进来,爱国主义基地从何谈起?” 除了由政府财政补贴门票损失,市园文局希望免费开放后的博物馆根据自身定位,走上一条积极开发衍生产品的发展道路——“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不以赢利为目的,但这并不等于不去挣一些钱维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于是,南宋官窑博物馆开办了亲子陶艺中心,家长带着孩子,在参观完后亲手捏一把陶泥——活动火得不得了,每个星期都排满了。茶博环境优美,喝茶、看茶道表演,成了茶博“参观、休闲”的金字招牌……由于每年都有财政预算保证,从而确保了博物馆、纪念馆的管理、服务档次不因免费开放而下降。 杭州的做法很快为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博物馆所效仿。2008年1月,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而杭州的免费开放较之足足早了4年多。 免费开放后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博物馆“人气”的变化。免费开放一周年时,仅茶博、南宋官窑、章太炎纪念馆等四家的客流量就达70万人次,增长了两倍。作为中国茶叶博物馆的常客,市民范加华对此深有体会,“一到周末和假期,馆内的参观者就跟电影院散场一样,品茶、看茶道表演,都需要排队和预约。” 2008年,杭州又开展了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活动,鼓励青少年学生走进博物馆、纪念馆,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今,双休日逛博物馆已经成为许多家庭的传统节目。家长顾学明说,他心里认同这种对子女文化熏陶的方式,博物馆早已不是那种“到此一游”的地方。 不免服务的执著追求 “免费不免服务”,是杭州一直坚持的准则和追求。 杭州图书馆为市民备好了整洁明亮的研究室、崭新的多媒体设备……“我来当主讲”、“文化沙龙”、“杭州图书馆合唱团”等等活动,从策划、组织到场地布置等具体事务,大多由市民自己来做,图书馆工作人员给予协助。这种“自助式活动”在近几年的探索中,得到了越来越多杭州市民的认可和欢迎。 自2009年起,杭州图书馆发出邀请函,联合社会上各类团体机构,聘请热心公益事业的专业人士,为市民提供免费、多样、亲民的公益培训课程。今年共设立课程项目29个,班级数44个,每期培训上千人,有的班一位难求……几年来,公益培训的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受欢迎。 杭州图书馆正从单一图书借阅向多元化文化服务转变,功能日益宽广和精深:图书推荐,举办讲座、展览,音乐欣赏,影视播放之外,还组建艺术团队,组织公益演出,进而支持帮助读者自己组合、自办活动。 在禇树青看来,一座好的图书馆,除了知识上的启迪,更应长久地承载这座城市的心性情感和精神。“将来的公共图书馆,会更多地强调服务性。杭州图书馆乐于为团队和个人提供这样的文化空间。” 而对于博物馆来说,10年间,无论是场馆建设、陈列改造、服务水平,还是教育功能的开放,都在逐年上台阶。 中国茶叶博物馆完成陈列改造,并启动三期工程;南宋官窑博物馆完成了三期建设;杭州博物馆完成北馆新馆的开放,并继续推进老馆的改造项目;李叔同纪念馆、马一浮纪念馆、苏东坡纪念馆、司徒雷登纪念馆等一大批名人类纪念馆陈列设施得到改善提升;良渚博物院、中国湿地博物馆、中国刀剪剑扇博物馆、杭州工艺美术馆、杭州萧山博物馆、跨湖桥遗址博物馆等一大批独具特色的“新生力量”也相继开放…… 在不断提升陈列设施的同时,杭州的博物馆还引进国内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临时展览,馆际间的交流合作也日益频繁。每年举办临时展览90多个,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在优秀展览陈列的带动下,2012年全市博物馆参观人次达到600万。 去年,杭州决定每年调拨500万元,扶持全市文化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杭州高氏照相机博物馆、杭州华夏紫砂博物馆、杭州世界钱币博物馆、杭州土火斋古陶瓷博物馆、杭州天石微雕艺术馆等,都成为首批获益者之一,得到了5万至30万元不等额度的资金资助。 “与十年前相比,博物馆日子好多了。尤其是近5年来,博物馆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刘颖说。截至2012年底,杭州经登记注册的各级各类博物馆(包括各类行业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已达100余座。按户籍人口计算平均每10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已经居于全国前列。与此同时,博物馆门类也较为齐全,初步形成具有杭州特色、门类较为齐全的博物馆体系和发展格局。 |
| 新闻推荐
|
杭州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版权所有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中山北路631号晶晖商务大厦20-D座 邮箱:htx@hztaixie.org 电话:0571-87161107
浙ICP备110256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