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杭台连线 > 改革创新 杭州再次奏响华彩乐章

改革创新 杭州再次奏响华彩乐章

杭州日报   2013-11-21 9:42:15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十八届三中全会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在这5000字的公报中,“改革”一词出现了59次,这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国改革的坚强决心。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30多年来,杭州的经济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一直走在全国大中城市前列。然而,随着先发优势的日渐消失,杭州率先从“发展的黄金期”步入“矛盾凸显期”:土地紧张、环境约束、资源稀缺、缺少国家级大项目拉动,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和矛盾,杭州如何突破自我,实现跨越式的转型升级?答案只有一个:改革和创新。

  有别于改革开放初期,杭州新一轮的改革着眼于深水区的攻坚,着眼于体制机制的创新,着眼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综合配套改革。从2008年开始,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背景下,我市开始走上了一条探索之路,至今已初步建成创新创业走在前列、民生保障全民共享、政府管理科学高效的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区,尤其在文化体制改革、提升政府办事效率、统筹城乡发展三大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奏响了明日科学发展的华彩乐章。

  文创优先,让杭州成为“最美”

  “不可能是不可能的事!”这句出自于杭产动画电影《昆塔·盒子总动员》的宣传语,正成为孩子的暑期口头禅。据不完全统计,这部动画电影自8月2日上映以来,已经实现了千万元票房,各大影院不断加映。

  十年前,如果有人说杭州会诞生一部能够与好莱坞大片一起跻身暑期档的动画电影,不仅普通人不会相信,即便是专业人士也会质疑。但十年后的今天,杭州人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完成了这一“不可能的事”,更创造了许多在以往只存于梦想、当下却成为现实的大事。

  十年前,杭州全面启动文化体制综合改革,十年探索之路充分证明,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局面;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大发展。正如一位专家所言:“杭州文化事业产业的发展,既没有‘偏科’,也没有‘跛腿’,形成了优秀门类突出、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格局。”

  围绕建设文化名城和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奋斗目标,杭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创产业。成立于1957年的杭州杂技总团,在“分步转制”过程中重新焕发新的活力,2006年组建成立股份制的杭州杂技总团演艺有限公司。近3年来,该公司不但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还先后获得3项国际大奖,真可谓名利双收。

  随后,杭州又将扶持资金向文创产业倾斜,坚持文创优先,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做大这块闪着创意附加值的产业蛋糕。2012年杭州决定每年调拨500万元,扶持全市文化类民办非企业单位。为了缓解低小散文创企业的资金困境,杭州文创创业投资有限公司顺势成立,5亿元的文创投资基金,1亿元授信规模的担保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让政策的雨露持续浇灌着文化的土壤。短短几年间,创意西溪谷、南山创意园、白马湖等一批文创园区因势而生。2012年,杭州市文创产业实现增加值1060.7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13.59%。

  杭州持续深入推进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促进了文化产业大发展,也让市民享受更多的改革成果。在美丽新西湖对公众免费开放的基础上,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美术馆,只要跟文化沾点边的,杭州都率先在全国对公众免费开放。

  “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中国第一个“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中国动漫之都”……成绩属于过去,“杭州实践”正在探索,文创产业正如雨后春笋。杭州人时刻提醒自己,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富民强市,让全市老百姓满意,让杭州成为全国的“最美”。

 

  改革创新,杭州再次奏响华彩乐章

  效率提升,唱响“三最”城市

  早上7点35分,杭州市某副局长早早从家出发,打算乘坐公交,以便在8点半前赶到市政府参加会议。与车改前有公车接送不同,现在,这位副局长每天得为自己的公务出行“自谋出路”。

  “公交车,出租车,公共自行车,走路,四种方法都试过,偶尔也会蹭同事车子。”这位副局长的公务出行变化,是杭州公车改革带来的诸多变化之一。

  杭州公车改革中,除公检法系统、市政府三个驻外办事处外,全市87家机关单位的所有市管干部不论级别高低、官职大小,一共涉及800辆公车,全部列入公车改革范围。这场公车改革中,实施根据不同职级发放车贴、收归公车,设置公车服务中心等举措,让杭州车改在全省乃至全国独树一帜。

  车改制度只是杭州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一个缩影,为了率先建立科学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杭州把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我市先后进行了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审批事项压缩精简三分之二以上,2012年10月24日杭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正式揭牌,作为我市综合性政府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组建的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成为我市开展各类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统一平台。

  下一步,杭州将努力打造成为“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的城市。如果用数字“说话”:一是要清理行政审批事项,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审批事项要减少50%左右;二是加快投资项目审批速度,从目前的15个月缩短到9个月。

  打造“三最”政府,唱响“三最”城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会成为杭州对外宣传的又一个品牌。

  美丽杭州,让人诗意地生活

  今年10月,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在杭州市桐庐县召开。“这才是有韵味、现代化的农村。”一位来自黑龙江省的与会代表在当日参观桐庐县江南镇环溪村时,一边称赞一边拍照留影,准备将美丽乡村的景致带回当地。

  作为杭州美丽乡村的代表,环溪村的确给人惊喜。漫步在杭州乡村,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处处可见,干净整洁的街道、白墙黑瓦的民居互相掩映。村民们都自豪地认为“现在村里的条件,只会比城里好,不会比城里差”。

  素有“天堂”美誉的杭州在过去十多年中,城市建设大踏步前进,围绕西湖、运河打造的优美城市环境吸引了无数海内外游客。近年来,杭州作出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的战略决策后,城乡统筹步伐明显加快,并把发展眼光投向了以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三江两岸”的生态文明保护带,紧紧围绕“绿水青山”,提出“全域景区化”,谋划建设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以及宜居、宜业、宜游的“四美、三宜”美丽乡村。而今,当我们漫步在桐庐的环溪村、桐庐县的富春江镇、淳安县的枫树岭镇下姜村、富阳市的湖源乡窈口村……无不惊讶于乡村的美丽风景。

  一场意义深远的改变正发生在城乡阡陌之间——随着工作机制的不断健全,统筹发展已经走上轨道,城乡建设亮点频现。《杭州市“十二五”城乡区域统筹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显示,与2010年相比,2012年杭州城市化率达到74.3%,提高4.8个百分点,五县市经济总量占全市的比重也进一步提高。

  美丽乡村建设,只是杭州的一个缩影。今年,我市紧扣中央要求“建设美丽中国,杭州要先行”,担负起杭州人民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和光荣使命。我们要围绕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目标,建设一座山清水秀、天蓝地净、绿色低碳、宜居舒适、道法自然、幸福和谐的“美丽杭州”。改革的创新活力再次激发,这一次,我们将把建设美丽杭州的生动实践推向深入。

  多年来,杭州以要素保障改革为重点,率先建立充满活力的创业创新体制,以民生保障改革为重点,率先建立改善民生的社会管理体制,以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为重点,率先建立科学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借着三中全会的东风,善于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的“杭铁头”们,必将以更大的勇气和魄力,迎接改革的红利。

 

| 新闻推荐

杭州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版权所有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中山北路631号晶晖商务大厦20-D座  邮箱:htx@hztaixie.org  电话:0571-87161107
浙ICP备110256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