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杭台连线 > 他们更想要微小而确实的幸福——高学历的台湾年轻人回乡务农 周遭人也不会觉得落差太大

他们更想要微小而确实的幸福——高学历的台湾年轻人回乡务农 周遭人也不会觉得落差太大

都市快报   2014-01-06 10:39:03

作者简介/蔺桃 第一届陆生,现就读于台湾师范大学东亚学系硕士班,与台湾师友合著有《陆生元年》一书。 

  《新周刊》杂志副主编蒋方舟的文章里说:一个彻底诚实的人,如同黑夜中也健步如飞的人,内心只有一种声音。他人的劝诫、世俗的虚荣、生活的诱惑、权力的胁迫,这一切都无法入耳入心。当一个人有所追寻时,他只会看到他所追寻的东西。

  在追寻理想的道路上,你是健步如飞,不畏惧任何世俗偏见、艰难险阻,还是左右摇摆,挣扎于生存压力和心之所向的夹缝里?不妨,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

先说个故事给大家听。

  到台湾的第一年,我和芬兰过来的交换生LASSI一同去台师大后头泰顺街一家小吃店吃午餐。这家店我常去,卖麻油鸡、牛肉饼这些台湾家常菜,阿姨掌勺,她在师大读大学的儿子偶尔过来“打工”。

  看到我的新伙伴白发蓝眼,阿姨问LASSI是哪里人。“哦,芬兰,两年前我去过,到雪地里看鹿,好漂亮。”LASSI很震惊,他在台湾半年,许多人不知道有芬兰这个国家,而眼前这位50多岁,忙到流汗的“阿桑(大婶)”竟然到过他的家乡。阿姨不只去过北欧,全世界各大洲除了南极洲和非洲,她都去过了。这个暑假收摊的时间,她就要去非洲旅行了。

  生活久了,你会发现,许多台湾人和阿姨一样,守着小吃摊或某一份看似简单的事业,一干就是三四十年,待到退休就去周游列国。

  “在GEM(全球创业精神督查,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这个权威机构的2012年报告中,有两项指标台湾远远低于全球:为了生活基本需求而创业、为了改进生活而创业。这似乎显示,台湾人今天多半不是迫于生活而创业,而是为了追求乐趣或‘小确幸’而创业。”(转自台湾《经济日报》12月24日文章《在地小型精致化 是把双刃剑》)

  台湾人将这种目标朝下、活在当下的生活态度,称为“小确幸”,意为“微小而确实的幸福”。

  我所在的台师大位于台北市文教商圈,周边就是永康街、温州街、丽水街、金华街。这些用浙江地名命名的街道上,藏着无数让人惊奇的咖啡馆。这些咖啡馆的主人或海外归来,或厌倦商场,或者大学刚毕业,大多数人不想失去自由,咖啡馆就成了实现“梦想”的最佳途径。

  我硕士班的同学,好几个希望毕业后回到屏东、桃园的家乡,当一个基层的公务员,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业余有足够多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烘焙、舞蹈、插花、照顾家人。我身边的台湾年轻人,多从全台排名靠前的学校硕士毕业,回乡种植有机农产品或者当一个中学老师,周遭人并不会认为落差太大。

  也就不难理解,行走在台湾:苗栗、花莲、台东,民宿、咖啡馆、手工小店林立,都充满生活气息,因为它们都承载着主人对理想生活的想像。他们共同的“梦想”是,用手艺养活自己,照顾家人,深耕家乡,钱不在多,够用就好。

  如同蒋方舟一样,这种具体而微的梦想,也深深触动了我。

  然而,进入在台的第二年、第三年,慢慢发现,这只是台湾生活的一面。我的同学们也害怕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台湾经济十多年无起色,青年失业率超过10%。有学长学姐拖到硕士四年毕业,突然发现,读研究所并没有让自己更容易找到工作,反而更难。公务员或老师,是众多无奈里较好的选择。回到家乡,某种程度也是在逃避残酷的社会竞争。

  蒋方舟反感于大陆对“梦想”的功利化,名与利成为压制其他生活方式的另一种世俗权威。但是曾拼出一片天的台湾精英却担忧,台湾人越来越不敢谈这种“梦想”,台湾的下一代或许已经丧失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野心,在下一个时代将成为loser(失败者)。

  两年多的台湾生活,让我决心从“买房”“炒股”的世俗压力中抽身,尝试寻找人生新的可能性,想守着半口井、一亩地,安居生活。但当我们借用“小清新”、“小确幸”来反思“成功”时,也切莫走向另一个极端。毕竟这仍然是一个瞬息万变的丛林社会,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如台湾完善的现实状况面前,我们最好对过分的温柔,保持一分警醒。

 

 

微博评论:

记者 黄小星 采访整理

正方:还有很多开满鲜花的小路等梦想各不相同的人踩过

@煦微 最近很热的电影《等风来》,说的是在上海打拼的女孩程羽蒙,阴错阳差去尼泊尔“找幸福”的故事。即使她只拿着两千的月薪,住在狭窄的弄堂,看着别人一家团聚潸然泪下,却一直不肯回家乡的小城。她认为,“一回去,我就输了。”现实中,我们常常被世俗的眼光、生活的诱惑裹挟着走,却不能静下来审视内心。其实,那些被你称之为“梦想”的东西,有多少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和物欲?所以,我们需要内心的指引,需要成为“黑夜中也能健步如飞”的人。正如电影的结尾所言:“有时你需要做的,只是静静地等风来。”

@芋头 高中时代的梦想是考上一所好大学,大学之后的梦想是考研,考研之后又是读博,读博完成后茫然地问自己下一步的路该怎么走的人最可悲。人往往因为家人的压迫,世俗的舆论,自己内心的虚荣走上一条“星光大道”,却不知道,周围仍然有很多开满鲜花的小路,在等着梦想各不相同的追梦人踩过。

@嘻嘻 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就是自己最好的方向,就会很快乐,过多的欲望就是人生旅途上的负累,就是虐己。生命真正需要的,只有爱和自由。当然要对自己诚实,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

@张勇 我家小女即将进入小学生活,而此前她已经接触了儿童画、拉丁舞、儿童舞、珠心算……若干培训班,阅读完这篇文章之后,若有所思,那些兴趣班,真的是女儿喜欢的,还是小小的人儿为了迎合家长的心理而做出的妥协?我们作为家长,是否真的在为孩子着想,还是在做所谓的面子工程?

 

反方—— 现实是针 会刺破幻想的肥皂泡

@黑镜像 在当今中国社会,你不能指望一个活在物质骤增、信息爆炸时代的年轻人,屏蔽花花世界的诱惑,苦守梦想。你不能指望一个从小城市、农村到大都市打拼的年轻人,能和富二代、官二代,乃至北上广中产阶级家庭一样,以玩票式的心态去专注地将兴趣转化为梦想。可现实是,许多踏进大都市、考上名牌大学的年轻人,大都出自平凡家庭。他们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是活下去,是别伸手再找父母要钱,是不要被饿死。阶层固封了视野,现实消磨了勇气。同理,我们想通过考试改变命运、用薪资户口打量每一份工作,不过是我们在这个“土豪”遍地、“拼爹”盛行的时代里,选择了一条相对平庸但也相对稳妥的道路。

@皖水愚人貌似有道理,可现实之针会刺破你幻想的肥皂泡。

@可以留念坚定地成为自己?谈何容易。所谓的梦想,在现实面前永远是那么地不堪一击。父母的寄望,生活的资本,未来的出路,若这一切因素都不存在,人生该是会变得多简单,但这些因素却是那么该死地真实地强大地存在着。我必须把深深钉在我身上的天真简单真诚全部除去,才能成为这个世界所需要的人,不是吗?

@赵运楠台湾年轻人的梦想,包括发达国家年轻人的梦想,与我们相比较起来,显得更加自由,更加无拘束,更加随心所欲。那原因是什么,难道是我们真正不想要那种发自心底的梦想吗?绝对不是。我认为这最重要的原因是社会保障问题,是贫富差距问题,是饿死饿不死,活好活不好的问题。没有物质保障,谈什么梦想。

 

| 新闻推荐

杭州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版权所有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中山北路631号晶晖商务大厦20-D座  邮箱:htx@hztaixie.org  电话:0571-87161107
浙ICP备110256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