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学习园地 >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杭州日报   2014-01-30 14:34:17

方卫红

中国梦是美好的,令人憧憬的,但是要梦想成真,要让美丽的中国梦成为现实,必须坚持走一条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道路。中国人为什么要走自己的路?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的梦和他国的梦不一样。梦不一样,梦背后的价值支撑和精神支撑也不一样,道路肯定不一样。我们的中国梦首先表现为国家梦、民族梦,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一百多年来,中国无数革命志士奋发有为,不懈努力,时至今日,终于有了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中国梦与中国人自己的道路紧密相连。这是我们从中国社会自鸦片战争以来的惨痛历史中得出的教训,也是我们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0多年来的辉煌成就中获取的经验。

坚持走中国道路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以苏联的经验为借鉴,总结了我国的经验,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对中国道路作了正式的表述:“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里的“自己的道路”就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之后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都提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党的十八大报告的题目就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不仅符合中国道路的历史发展轨迹,而且还符合它的历史发展逻辑。我们看到世界上没有一个政党或执政党像中国共产党那样始终如一地探索、追求、开拓“自己的道路”。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道路”是成功之路,是富民之路,是强国之路。

十八大报告还对“中国道路”作了历史性的总结:“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这句话其实也阐述了中国道路与中国梦想的内在联系,因为中国梦不就是国家的富强梦、民族的振兴梦、人民的幸福梦吗?不就是对中国道路发展目标的重要诠释吗?我们现在所探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目标是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本身就融合进了中国人的期盼和追求,融合进了时代的继承和进步,融合进了历史的选择和要求。所以我们今天谈到中国梦,必然要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梦是目标与手段的有机统一,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就是坚持走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但是中国梦的承载,而且是中国梦的核心和灵魂。

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在今天的中国,大家对国家未来的道路有更多的信心,对个人实现梦想有更多的信心,应该说中国人实现梦想的感觉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正如十八大报告所言,“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内部机遇,表现为十八大报告谈到的“三个大台阶”,即“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瑞士《新闻报》评价说,在数千年历史中,中国从没像现在这样表现优秀。再分析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外部机遇,一是和平和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潮流。二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深化。在这个环境下,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外汇储备购买他国先进的技术设备,到海外购买他们优质资产。三是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现在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和第四次科技革命时期,其主要标志是信息化、数据化。我们可以抓住这个大数据时代,加快转型,发展我们的先进制造业。

当然,在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看到中国梦和中国道路的实现还有一个很长的艰苦努力过程。我们所面对的国际国内环境还是有非常复杂的挑战性。从国内来讲,虽然我们的GDP达到了全球第二,但是我们的发展方式粗放,发展水平还不高,我们的土地、环境、劳动力等资源都在萎缩;虽然我们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社会化养老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还在困扰着普通老百姓;虽然我们的文化建设取得了新进步,但是人文精神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响应,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虽然我们的科学技术有了大踏步前进,但是中国的设备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还很大,中国的产业组织与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尚不对称。所以,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中华民族是一个勇往直前的民族,相信中国人一定会用自己的奋斗把握机遇,用自己的睿智迎接挑战。

(作者: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副教授)

| 新闻推荐

杭州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版权所有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中山北路631号晶晖商务大厦20-D座  邮箱:htx@hztaixie.org  电话:0571-87161107
浙ICP备110256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