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振英熟悉港台事务,未来港台关系将更上层楼。图片转自:中评社
全国人大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委员刘乃强不久前在《中国评论》月刊发表专文《新环境下的港台关系新突破》。作者表示:“两岸关系将于未来4年停滞不前,大陆方面当然希望能有所突破,而台湾当局要对岛内和大陆交代,唯一的切入点看来只有在港台关系之上多做几件事情。对台湾来说,‘钱7条’事实上十分宽松,港台关系不管怎样拉近,都不涉政治,而大陆对此也只会乐见其成。而香港在新特首梁振英的领导之下,首先会更有作为,其次他对台湾也比较熟悉和具善意,早在四年前就主张香港应积极创造港台交流机会。”文章内容如下:
两岸未来四年难有突破 香港却有用场
在美国高调重返亚洲之际,马英九5月20日于低民望的环境中就职连任时作的演讲,异常保守低调,充满无奈。在两岸关系方面,按道理是马英九过去四年政绩的最大亮点,很多人期待他连任之后会开启两岸和平谈判,他却表示:“没有迫切性与中国大陆讨论和平协议”。据此,论者普遍认为未来四年,两岸关系充其量只可能“稳健发展”,难有突破。
在两岸关系当中,香港向来都是一度重要的桥梁,但自回归以来,反而失去了这一角色。在陈水扁时代,两岸关系紧张,香港起不了作用;到马英九当政,两岸直接沟通联络,香港被绕过了。但是在未来四年马英九一方面死守“三不”,但同时也需要与大陆加强经济联系的情况下,政治议题需要表面上漫不经意地放在一旁,“一国两制”的香港这特殊平台,反而大派用场。
自1949年以来,于国共斗争,两岸分治的背景之下,港台关系,特别是经济和文化的交往在夹缝中从未间断,人脉关系千丝万缕,两地民航飞机直航之后,对香港机场的冲击远未如预测那么大。但是一到政治挂帅,香港总是被搁在一旁,即便是过去的四年两岸关系长足发展,亦是如此。大陆四大银行入台,不经香港,连北京在港的视窗公司京泰集团,虽云在香港上市,去年年底直接在台湾成立京泰发展有限公司,也不经过香港。究其原因,台湾和大陆都认为所有事情直来直去最好,经过香港好像有损体面,降了格似的。
而香港自己也不大热心,仲介角色对香港没有明显的好处,官员们暗底里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在“小政府,大社会”的不作为思想主导之下,香港也不主动跟台湾拉近关系。上届马英九当选之后,于2010年4月初,台港分别成立“台港经济文化合作策进会”和“港台经济文化合作协进会”作为官方洽谈机构。2011年7月15日起,“中华旅行社”改名为“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而香港刚于5月15日在台湾设立“经济贸易文化办事处”,总算顺应了潮流。
但是根据文初的判断,两岸关系将于未来4年停滞不前,大陆方面当然希望能有所突破,而台湾当局要对岛内和大陆交代,唯一的切入点看来只有在港台关系之上多做几件事情。对台湾来说,“钱7条”事实上十分宽松,港台关系不管怎样拉近,都不涉政治,而大陆对此也只会乐见其成。而香港在新特首梁振英的领导之下,首先会更有作为,其次他对台湾也比较熟悉和具善意,早在四年前就主张香港应积极创造港台交流机会。
梁振英熟稔港台事务
对此,台湾学者有一定的期盼,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所长张五岳认为,相较于出身企业的前特首董建华与出身公务员的曾荫权,梁振英的政治判断应该比较灵敏,也比较有政治担当,善于观察两岸关系的风向;如果两岸关系持续和缓,未来的台港关系可望就既有基础进一步强化。
在去年6月30日,我邀请了梁振英造访中评社香港总部,与中评社青年记者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对话。对话中谈到港台交流事务,有到目前为止最系统的阐述。
梁振英指出,过去由于历史原因,港英政府也好,特区政府也好,都与台湾方面的来往较少。他认为,港台交流,首先是认识的问题,我们香港要怎样提高对台湾地区的认识,这是很重要的。现在香港社会对台湾地区的认知还是比较浅的,不提高认知的话,就无法制定后续的发展政策。香港媒体对有关台湾的事情的报道较少,分析就更加少,一些相对严肃的政策研究和学术研究也很少。但台湾方面就对香港的研究较深入,例如在台北的诚品书店里,有专门的柜位出售与香港有关的书籍,当地也有专门的研究中心研究香港问题,但香港就缺乏研究台湾问题的机构,这方面尚需提高。另外,台湾的官员对香港的认识比香港官员对台湾的认识为强,台湾官员访港的次数和密度都比香港官员访台的数量多,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改善的地方。他表示,香港和台湾的互动很多,可以通过交流相互学习。在文化方面、政府工作方面,包括在台湾水灾之后,他在拜会当时国民党秘书长吴敦义先生时也有提及,香港在处理风灾、雨灾方面有不少经验,由1972年的6.18风灾开始近四十年,香港在有效处理风灾、雨灾方面累积了相当多的经验。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港台之间在很多的方面都可进行交流和沟通,双方可以通过交流相互学习。
“例如在处理民生、地方管理方面,香港应该向台湾多多学习。”梁振英举例说,在台湾,家里的垃圾和厨余必须分开处理,厨余被集中到一个大桶里运走,用作饲料或肥料。而香港的厨余都是混合在家居垃圾里面一同倒掉的,因此台湾的市政卫生方面做得比香港好,台湾人的意识、政策和执行情况都比香港好。同样是中国人的社会,两岸四地,厨余和垃圾处理上台湾做得比较成功,值得我们学习。 梁振英认为,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香港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他指出,台湾利用香港优质的的金融服务和专业服务,到内地发展,这方面已经在做。
他特别提到香港的仲裁服务:台商在大陆签合同,如果在商业问题上出现纠纷,台商可能不想到大陆法院去解决,而选择来香港做仲裁(arbitration)或调解(mediation)。我们在中环的国际仲裁中心是非牟利的,最近他们的业务越做越大,要是两岸签的经济合同,里面有一个条款,写明在香港做仲裁,我觉得这个就很好。香港作为第三方,双方应该都是可以信赖的,这就可以发挥我们的优势。
于此可见,他对台湾的瞭解和见地,明显高于香港其他政治人物。总的来说,他这谈话中提到港台之间的认知、交流问题、经贸关系的发展等,我且尝试再演释一下。
香港如何发挥独特作用
港台之间的认知,香港有一定的落差,需要补足。无可讳言,以香港当前畸形的媒体生态,市民除了对香港即便是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大惊小怪的关注之外,对港外一切事物都漠不关心,还自以为香港资讯灵通,外边发生什么事情他们都知道。要在香港促进对台湾的关注和瞭解,政府直接可做的事情不多,但是如能多搞一些与台湾有关的大型活动和重要事项,只要与香港市民的生活能息息相关,便有一定的新闻价值,媒体也不能不作报道和评论,客观上还是可以有一定效果,能打破目前的相对冷漠的。
两地进一步交流十分重要,目前两地之间除了旅游之外,其他都是小众活动。最突出的例子是每逢台湾选举,香港的所有政党和大小政客,都成群赴台观摩。香港的一些竞选手法和议会行动,都有台湾的影子。以往香港青年赴台读大学,每年数以千计,今天台湾的大学和富裕学位的数量,比过往只会有增无减,如能每年举办大规模在港招生活动,一定能吸引数以万计的港人和内地同胞。今后港台之间的有组织性交流,不妨搞得大气点,和经常化。
至于经贸发展,我以前曾在本刊提议港台之间以独立关税区的框架签署自由贸易协议,成立港台自由贸易区。香港对于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协议这方面的努力,向来都不大热心,所以至今全世界哪里都没有很大的进展,台湾当然不会例外。而台湾对此,同样缺乏积极性,据说这是出于政治考虑,不愿与特别行政区平起平坐,“自贬”为地区政权。如果台湾当局对大陆继续抱此不知所谓的“政治正确”态度,将来也很难有任何突破。
眼前一个很大的障碍,就是所谓“陆资入台”。据“陆委会副主委”高长表示,开放陆资来台投资,到2011年12月底,核准投资家数共204家,金额累计约52.5亿台币,创造4,700多人就业。不论从什么角度衡量,这都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字,主要的问题在于内地大型国有企业投资台湾,依然障碍重重。这些障碍,估计在未来4年也不可能一一清除。
但是如果通过香港,许多障碍是可以绕过的。国企在香港上市之后,性质上已经是一家普通的商业机构。以中国银行为例,它在大陆是国家外汇银行,但是香港上市的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却是彻头彻尾的商业银行。另外一个例子是香港中旅(集团)有限公司,它是香港最大的旅游业务机构,旗下的香港中旅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是集团发展旅游为主的上市公司。香港中旅与1949年成立的中国中旅在计划经济时期曾经同属中国国务院侨办领导,脱勾后成为两个独立的经营实体,与中国中旅(集团)公司只维持业务合作关系。香港中旅长期计划在台湾开设分公司,至今尚未成功。如成功的话,大陆去台的游客数字很快便会上一个台阶。
只要台湾当局仔细的把他们传统概念中的“陆资”与香港现实的“中资”、“红筹股”等分别对待,对后者宽松,道路便会马上拓宽。至于与“陆资”公司在港与其他资本合资的公司,是否仍以“陆资”看待?如不是的话,我看不久,便会有不少台陆合资的公司在香港注册,往台湾投资。
目前大陆对台湾的限制尽量宽松,尤其是在ECFA签署之后,台商和商品、服务、投资等进入大陆,香港或者可有可无。但是ECFA是有意不对等的,大陆的企业、服务、投资等进入台湾,依然限制重重。这一情况对双方都有不利之处,香港作为一个世界级的国际营运中心,最大的功能就是提供一个十分有效率的平台,让有需要的使用者能充分发挥。于呼吁台湾当局充分利用香港这平台的同时,香港也要努力不断改善平台,为两岸交流提供更好的服务。